什么是流感?
流行性感冒(Influenza)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,是一種傳染性強、傳播速度快的疾病,有明顯的季節性,可在每年的冬春季導致流行。
常見的流感甲乙丙三型,甲型(A型)流感病毒感染哺乳動物以及鳥類;乙型(B型)流感病毒只感染人類,疾病的產生通常較甲型病毒溫和;丙型(C型)流感病毒只感染人類,并不會引起嚴重的疾病。
甲型病毒根據位于其套膜上的血凝素(H)及神經氨酸酶(N)的抗原性分為若干亞型,譬如最著名的H1N1、H7N9,甲型經常發生抗原變異,傳染性大,傳播迅速,極易發生大范圍流行;乙型病毒間同樣有變異,但未劃分成亞型轉變,常呈暴發或小流行,不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。
病毒大量地存在于病人的唾液、鼻涕及痰液中,并隨著打噴嚏、咳嗽、吐痰等行為被排出和擴散。
主要傳播方式是通過飛沫傳播,被感染者吸入病人打噴嚏或咳嗽時產生的飛沫。也可以藉由接觸傳播,如與病人握手、接觸被病人分泌物污染的物體表面,像是公用的的鼠標鍵盤、門把扶手、電梯按鈕等物品,接著用未清潔的手部接觸自己的嘴部或鼻子。
所有人對流感均易感,不過有些人群的感染的風險比較大,從環境跟本身狀態兩方面來說。
環境方面,若經常處于相對封閉的環境,例如說醫院的醫務人員,還有在一些群聚團體里生活的人,例如說學校,或者是在一個人員比較密集的地方,像在寫字樓里。
另外一點就是本身的人體狀態,例如免疫功能比較低下的人群,或者是正好有著一個其他疾病導致抵抗力下降的,或是沒有進行疫苗接種,體內沒有抗體的,這些人肯定相對來說就更加易感一些。
高危人群是65歲以上的老人、兩歲以下的嬰幼兒或者有心肺基礎疾病的人群,感染流感病毒后病情多較重,病情進展快,易出現流感病毒性肺炎。
流感一般表現為高熱(可達39-40℃),伴畏寒、寒戰、頭痛、肌肉、關節酸痛、極度乏力、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,常有咽痛、咳嗽,可有鼻塞、流涕、胸骨后不適、顏面潮紅,結膜輕度充血,也可有嘔吐、腹瀉等癥狀。
重癥病例可出現肺炎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、休克、彌漫性血管內凝血、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等肺外表現及多種并發癥。
微博、微信等媒體流傳了許多防流感妙招,醋熏房間、可樂煮姜湯、屋里放洋蔥等等,其中不少妙招并不靠譜,我們還是要靠科學預防流感。
每年接受醫院提供的流感疫苗,這是最有效預防流感及其并發癥的手段。
日常做好手衛生是預防流感傳播的基本。手衛生就是使用消毒產品(濕巾、洗手液、洗手凝膠)或用肥皂和清水洗手,頻率要高,尤其是出門碰觸外界環境后、飲食前后一定要做到。
選擇醫用級消毒產品,定時消毒接觸頻率高的高度危險性環境表面,如扶手、門把手、按鈕開關等物品表面。
保持室內空氣流通,盡量減少去人員密集的地方。
正確使用口罩。
疑似或確診感染流感的患者應采取隔離防護措施。
如果家中已經有流感病人,一天多次地用消毒濕巾擦拭病人接觸頻率高的環境表面,如床頭柜、手機、喝水杯、門把手、按鈕開關等。